随着高考录取渐近尾声,孩子们的录取结果也尘埃落定。更多公布的数据表明,许多985名校今年遭受了冷遇,甚至连清华北大的有些专业竟然出现无人投档的情况。
对这样的现象,很多网友评论说是好事,说明广大家长更理性了,更看重专业的作用。毕竟清北名校的光环也不能当饭吃,大家的选择还是要现实一些。
对此,经济学家郎咸平却有不同的看法,这位原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教授直言不讳地说:“18岁的孩子懂什么 ?他们根本不明白顶级学府的伟大!”
清华北大作为国内顶尖学府,积累的学术资源、科研实力和教育底蕴是其他院校难以比拟的。无论是考古系还是护理专业,依托这样的平台,学生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、更优秀的导师和更广阔的视野,这对个人成长的助力是长远的。
在顶级学府中,同学、校友往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群体,他们在未来各行各业可能成为中坚力量。这种人脉资源并非功利性的“关系”,而是一种长期的、基于共同成长背景的互助网络,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。
18岁的年轻人可能更关注当下的兴趣或短期选择,但人生是一场长跑。顶级学府的经历不仅是学历的象征,更能培养人的思维方式、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,这些素质在长期的社会工作中会逐渐显现优势,帮助孩子走向成功。
清华北大承载着百年的历史积淀和国家的教育期望,这种精神内核能激励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,个人的格局和使命感往往会得到提升,这也是宝贵的人生财富。
郎教授认为即便是清北的"冷门专业",其含金量也远超其他学校的"热门专业"。他曾说“在北大念考古都比在其他学校念任何专业强!在清华念护理专业都超过交大的AI专业。”
他认为清北的名校资源无可替代,这种顶级学府的"伟大"不是普通大学可以比拟的。但现实情况是,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自己的行动投票——北大公共管理专业无人投档,3名江西考生弃清北而选择交大。我们不得不承认,新一代年轻人正在用更务实的眼光看待名校。
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呈现出的“专业>学校”趋势,恰恰反映了新一代考生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。他们不再盲目崇拜名校光环,而是开始思考:"我喜欢什么?""我适合什么?""这个专业未来能带给我什么?"这种对专业的热爱和坚持,难道不正是教育应该培养的品质吗?
清北确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,拥有百年积淀的学术传统和优质资源,他们的成绩单确实亮眼。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,2025年志愿填报中,"新兴研究型大学"如南方科技大学、深圳理工大学、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等录取分数线超过众多老牌高校,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,正在吸引越来越多有明确职业规划的考生。
当郎教授强调"在清华大学念护理系都远远超过交大的AI专业"时,他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校的名气,更在于专业与个人特质的匹配度。北大护理学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,但如果一个对AI充满热情的学生被迫选择护理专业,这种"错配"真的能带来幸福和成功吗?
真正的名校伟大之处,在于它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,而非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。当越来越多的考生放弃清北时,他们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清醒——知道自己要什么,比盲目追求别人眼中的"成功"更重要。
各位网友,对郎咸平教授的说法,你认同吗?